作为讲述专业议题的原创科普绘本黄飞鸿带领新军崭露头角,传奇再现不可忽视,《盘中餐》在过去一年里获得了2016年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等近20个奖项,在原创科普绘本里实属罕见。本文作者为《盘中餐》编辑戴葳,将这本书的策划与运营过程整理分享给同行,看看这本获奖无数的原创绘本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以初心,打造佳作
见素抱朴,情怀之作
于虹呈是我们在为原创中国古曲绘本《十面埋伏》寻觅合适的创作者时结识的优秀画者。在这之前不久,她的首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了,并以精巧的皮影元素、传统水墨画移步易景的构图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于虹呈,年纪轻轻便擅长将中国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绘本创作中,给读者以殿堂级的美的享受,这位年轻创作者的潜力可见一斑。我们因为绘本《十面埋伏》找到了于虹呈,并很顺利地促成了合作。这之后我们得知,她手上还在创作她的第二部原创绘本,这是她在云南元阳梯田采风两年之后,潜心为孩子们创作的一部全新题材的绘本。中国大多数人终日以米为食,然而在面对“大米是从哪儿来的”问题我们却无法向孩子做出合理的、生动的解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也许是多数孩子会吟诵的第一首诗,但其背后的深意,多数家长却无从说明白。于是,于虹呈决定创作这样一本绘本,来替家长诗意地解答这些问题。
《盘中餐》作者于虹呈
为了创作采风,她在当地的农民家租住下来,跟着他们下田、记录农耕生活。基于这两年的梯田采风经历,她创作出了这部赞誉农耕之美、自然之美的大爱之作《盘中餐》。当于虹呈将这部作品初稿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部足以填补儿童绘本界空白的绘本佳作。我们编辑部决定一定要把握住这位有潜力的新秀创作者和难得的原创佳作。为了赢得作者的信任,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认为,这部作品原创绘本不止停留在告诉孩子们“大米是从哪儿来的”的议题上,其背后还有赞誉中国农耕文明之美的厚重命题,这样主题的原创图书最适合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样国家级的出版平台上出版。为情怀之作找到最匹配的出版平台,我们最终成功促成了合作。
深挖内涵,动情呈现
绘本《盘中餐》从孩子最熟悉的意象出发,用清新的画风向读者诉说一碗米饭里的农耕智慧,呈现一方稻田里的人文精神。这是我们挖掘出来的这部小小的原创儿童绘本的深刻内核,这些也成为后来这部作品感动各个领域、不同年龄层读者的深层元素。从绘本里,读者们读到了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黄飞鸿带领新军崭露头角,传奇再现不可忽视;也看到了故乡,旧时光景和美好希冀黄飞鸿带领新军崭露头角,传奇再现不可忽视;重新拾起童心,做回自然的一部分,探寻生命个体与天地、四时的永恒联结。不仅科学展现了水稻的生长,更深情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意。这是绘本《盘中餐》的故事,更是我们盘中餐的故事。
以匠心,暖人心
反复推敲,改头换面
初拿到的绘本《盘中餐》是一个定位为纯科普性的绘本,在文字表述和排版设计上都有鲜明的科普图书的痕迹,在介绍水稻种植过程、稻米相关知识上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看过这个绘本,便基本上能回答“大米是如何种出来的”这样的问题了。除了内容上的知识性优势,作者的画作本身也是一大亮点,清新、写实的画面不由地将人拉回暌违的大自然。但其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在文字上,因为加入了很多专业性的知识点,让文字读起来很生涩,大人读起来都容易走神,想来小读者更是如此;在排版设计上,将包含科普知识的内容与主线的图画合在一起排版,看上去具有美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但深入想来确实可能干扰阅读,影响读者对高质量的画作本身的欣赏。
为了让这个绘本有更优质的水准,我们决定将原本偏向于科普性的图画书改头换面,打造成了更贴近于绘本的图书。经过这一阶段的打磨,我们将叙述性的文字和知识性的文字尽量分开,在绘本正文部分,我们保留了叙述性的文字,文字叙述风格简单、平实,通过传统节气标识来推进叙述,呈现出水稻种植、生长过程的概貌。
文字上做到了和主图的良好配合。对于知识性的文字,则将其作为知识链接的形式,附在绘本主体之后,便于让家长和小读者在感兴趣、自愿的情况下延伸阅读。在绘本版式上,我们先后经过三版调整才最终敲定。绘本排版注重图文之间的关系,文字一般排在画面视觉延伸的方位,好让画面有延展感,我们在文字排版上也按照这一小诀窍进行了设计。
细节把控,力求严谨
作为讲述专业议题的科普绘本,知识性内容的权威、可靠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没有亲身实践过农活、没有植物生长知识的我们便开始多方寻觅专家、寻求专业支持。在开始初审前,我专门约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植物学领域的专家陈忠平教授为《盘中餐》绘本的知识内容做专业上的把关。在面谈过程中,他详细介绍了水稻种植、生长的过程,及其中涉及的大部分专业知识。我们在根据获得的专业解答,对关于水稻生长的专业知识进行修正。此后,我又邀请了几位相关专家,中科院的院士、浙大的博士、中科院的博士等,请他们细细审读专业知识部分,一一核对、严苛地纠错;最后还找到了袁隆平院士和杨耀松研究员为我们审读,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细抠字眼和知识点。这一系列工作不仅确保了绘本知识解读部分内容的专业可靠,对于这本书的后期营销也大有助力。有多位专家、院士为绘本背书,还有袁隆平院士的支持,为绘本增色不少。
整体设计,大胆尝试
绘本最初就一致敲定了以“盘中餐”为书名,但在书籍整体装帧设计上却经过多番推敲、讨论,才有了最终的设计方案。《盘中餐》书名的提法自然让人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因此在装帧设计上为了呼应文题,大胆尝试了童书不太愿意触碰的白色、素雅基调,意在走古韵风。封面、封底的一碗米都是由作者专门用不同品种的米设计、拼贴而成,封面的一碗米盛满了中国大好山川河流,也装满了85后女孩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厚重情怀;封底又以米饭结尾,仿佛象征着一种循环。封面书名字特别手书为较为稚拙的字体,与手工拼贴的米饭呼应,意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我们还专门为封面的那碗“米饭”做上了磨砂工艺,让读者摸起来有颗粒不平的触感和惊喜。揭开护封,内封呈现的是一幅梯田水稻秋收的美景,环衬设计加入了农耕时并不可少的传统农具,再翻至内文便开始用写实画风记录一粒米的成长历程。内文版式设计也力求简约、素雅,凸显图画本身的美感。装帧设计上有意造成护封和内文风格上的反差,意在打破妈妈们意料中的“原创绘本本应该”的窠臼,希望打造出既符合文题又带来惊喜的原创绘本。
以诚挚之心,传播价值
目前正是国内绘本市场井喷式发展期,原创绘本想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营销工作不容忽视。编辑加工工作之初,我就开始从作品本身、作者的各个维度挖掘可推广的营销点,撰写多款文案以备后续使用。绘本正式出版前,便将绘本试读版交给了粲然、阿甲、史军等多位童书界的阅读推广人提前试读,邀请他们为绘本写推荐语、书评。由此为《盘中餐》准备了充分的、全方位的营销物料。在绘本上市前一周,我们在当当网启动了预售链接,同时利用微信MAKA工具,制作MAKA宣传页面,在朋友圈展开社群营销。
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崛起,社群营销在图书销售与宣传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现在家长和孩子们获取图书讯息、选购建议的渠道愈发多样化——阅读类自媒体平台、父母自发的qq 群、还有微信、微博、豆瓣等分享平台,与这些平台的合作也成为了绘本营销的重点。绘本上市后,我们除了在传统媒体上发布书讯、书评外,还发动微博大号、亲子号转发书讯、推荐绘本,借助豆瓣小组、微信公共号等新媒体的力量,推广绘本。因为绘本话题点充分,我们也获得多家电台、电视台的专题采访报道。之后,我又专门设计了微课,进入二十余个QQ群和微信群分享、推介绘本。
《盘中餐》把故事放在了世界文化遗产——云南元阳梯田里,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几个节气为记录结点,将中国最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用纯美的画面和平静的叙述呈现出来。这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特点使得《盘中餐》非常适合在学校、教育机构等展开深度、立体的互动营销活动。我们先是争取在教师多在翻阅的媒体《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盘中餐》的书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把稻穗》。同时又将绘本推介给阅读推广人、小学特级教师等关键人物,幼儿园、绘本馆、亲子游策划团队等活跃机构,在我们的策划、指导下,展开了结合课堂、生动教学的落地互动活动,如参观农耕博物馆,结合绘本上一堂农具课;挽起裤腿,下到田间的插秧体验活动;秋收时节收割稻穗,辨识谷物活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主题语文课外延伸活动;走近梯田,上一堂“因地制宜”的地理课;诵读二十四节气,体味农耕智慧的一堂文化课等。形式多样的农耕体验式活动,联系课堂内外,颇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这也转化为《盘中餐》宣传推广的直接、有效动力。
一年时间,近20个奖项加身,6次重印,收到无数读者的真诚反馈,回顾《盘中餐》从立项、策划到营销的全过程,我想这些便是对《盘中餐》这部原创情怀之作的最大嘉奖。
出版人杂志
[publishers]
随性读书,认真写字
严肃活泼,偶尔脱线
点击下列红色文字查看精选内容
行业:2016书业年度评选丨出版超级新星丨书业年度评选翻译奖丨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丨出版上市公司半年报分析丨数字出版年度报告丨 馆配市场报告丨少儿出版丨教育出版丨美术出版丨古籍出版丨中南传媒丨新华文轩丨中文传媒丨南方传媒丨世纪出版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丨广东人民出版社丨当当丨京东
阅读:《出版人》每月荐书丨全民阅读十周年丨年末书单合集丨高校借阅丨特色阅读空间丨公版图书丨丢书大作战丨中国最美的书丨海峡两岸最美的书丨罗辑思维丨十点读书丨中国人爱不爱读书?丨编辑爱不爱读书?丨公版著作大盘点
人物:龚曙光丨何志勇丨童健丨傅伟中丨杜乐盟丨童之磊丨成湘均丨阿来丨苏童丨曹文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